林国豪 整理
日本动漫学者白岩松(1980)将 “Akira”解释为“巨大力量与权势的源头”。科学家在介绍Akira的人物背景时,也将称之为“神的力量(Power of God)”。
参照上述的两种相近定义,《阿基拉》正是人类依赖外部的力量(尤其先进科技,如卫星火箭),来达成掌握权势的目的。大友克洋更是巧妙地在数个剧中人物的刻划上,表达人类对霸权的贪婪与永无止息。
Kaneda一直扮演着保护好友Tetsuo的角色。当Tetsuo得知自己拥有大能时,反倒指责Kaneda之前的帮忙,认为这些举动都是在否定他的能力的行为。对所谓一意孤行的“保护”,心存厌恶,反应的正是日本人民当时的心理,每人都对当权者感到厌恶,伺机击溃他们,将局面大逆转。
剧中也出现了变种小孩的身影。他们经过改造,拥有超能力,却已失去了人的基本样貌。纯洁幼小的小心灵,被大人丑恶的权势欲望,让他们成了牺牲品,反映的正是社会的腐败与人类病态的心理。 相交于宫崎骏纯洁、童心未泯的人物刻划,大友克洋要将孩童刻画得如此丑陋,目的在于反映人民无可救药的丑陋心理,以及对未来的绝望心态。
当整个东京被摧毁、全剧接近尾声时,Tetsuo突然说道,“I am Tetsuo,”暗示Akira已经被遗忘,接踵而来是Tetsuo的崛起,这说明人类对权势的追求,永远都有后人继承,对霸权也是永无止息的。
人类不论拥有多大的能力,都始终无法胜天。科技只是人类为自己制造的能量与对权势掌控的假想。犹如,剧中科学家无法对众多奇异现象进行解释,因为地球的维持,相信是由另一外部势力与力量来掌控与主宰。
天外有天,强中有强,人类永远不可能改写大自然的运作定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