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国豪 整理
黄孟文在 1968 年发表的《再见惠兰的时候》,在结构、故事和人物上,都与鲁迅 1921 年的作品《故乡》相似。
两篇作品的故事呈现与结构,都是时隔二十载后故地重游,间中遇见儿时玩伴而感叹彼此生疏为故事的主线。虽然都是单一情节,但两篇作品却善于“以小见大”,从小人物的角色中,看出时代的面貌。
《故乡》再现的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。 当时,农民生活困苦,并深受封建社会思想的严重影响。鲁迅就通过主人公“我”的故 地重游和与人的交流,突出人与人之间冷漠且复杂的心理变化。
黄孟文或在 1968 年进行《再见惠兰的时候》创作时,看见他所处的社会,也同样存在着类似 的问题,即社会的底层人民遭到欺压、不公平待遇,于是模仿前者在《故乡》的呈现与手法,重新带出这个“恒久不变”的社会问题,达到异曲同工之效。
《再见惠兰的时候》也沿用了《故乡》里的工笔写细描法,加以对人物进行入微和精细的特写。《故乡》中,作者介绍闰土出场时,首先描写他的整体身材、红活圆实的手、穿着简陋、之后着重描写他的脸部 的特征:深邃的皱纹、肿得通红的眼睛到眼睛边的细节,凸显生活的坎坷。
《再见惠 兰的时候》虽做稍微的改变,但整体上也效仿《故乡》的描写方式,利用主人公惠兰 大女儿与母亲相似的外表特征,即鹅卵石的面孔、粗黑的眉毛、圆圆大大的眼睛,和 右唇旁的黑痣来介绍人物。但后者则利用了“我”以为看到了“中年妇女”来形容人物, 进而凸显主人公惠兰历经沧桑,苍老不已。不直接用直白的形容词,而是通过“我”的 观察,以及特写客观的人物特征来带出其社会的现象。
人物间的高低阶级之分,也可看出《再见惠兰的时候》拥有 《故乡》的 影子。例如,《故乡》里,闰土一开始虽以“迅哥”称呼“我”,但心知自己在革命年代,命运卑贱,无法和“我”平起平坐,最后以“老爷”尊称,可视出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磨灭的鸿沟。
惠兰最终以“黄先生”称呼“我”,看得出黄孟文深受鲁迅写作风格的影响,沿用这种写作手段,来“指黑道白”,讽刺社会对不同 阶级的的不公平待遇。
新马文学的起源,和中国新文学运动密切相关。
“鲁迅,作为中国新文学的先驱和 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创者,其创作手法和思想高度,均对中国新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。”
黄孟文作为新马文学的重要一份子,在 1962 年于本地南洋大学攻读中文系, 其接触到的内容与文本就是源自中国新文学。这让笔者觉得,这样的文学与社会环 境,难免会促使黄孟文学习前辈的笔锋与创作手法。
之前提到《再见惠兰的时候》的 小说结构、故事编排与人物描写,就深刻带出黄孟文效仿鲁迅的种种迹象。而两者的 创作和生长时期虽不同,但毕竟同处不稳定的社会中,鲁迅的文字在黄孟文眼里,似 乎引起了共鸣,也造就了他的“再创造”之作《再见惠兰的时候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