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国豪 整理
沈从文曾说过希望在在小小篇幅中表现人性,表现生命的形式。那是一种 “优美、健康、自然的人生形式”。在《边城》中,沈从文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,歌颂边地人民的人性美和人情美。这些人物忠厚善良,慷慨豪爽,单纯质朴。
翠翠的爷爷,不占人便宜。他渡船不收钱,即便船客留下钱,他会用以买烟草相送,夏天还会送茶。这是世情美的表现。再如翠翠,他常帮助爷爷,“上了白塔,下了菜园,到了船上,又复飞到悬崖半腰上,摘了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耳草。”从她与爷爷身上看到了亲情美。
有四只船和一个铺子的船老大顺顺也是典型例子。他是资本家却“正直和平不爱财”,不单“欢喜交朋友”而且“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”。不论是破产的创家,还是游学的文墨人,他都“莫不尽力帮助”。他与乡民的关系融洽和谐,没有严重的剥削和压迫他们。
至于傩送,他在端午节的时候参加湘州的仪式。划船捉鸭的活动结束后看到翠翠一个在河边等爷爷,就特地 傩送派人打火把把小姑娘送回家去,表现了乡亲之间的互相关心和照顾。
《边城》还借景反衬人性的美。沈从文在故事中描写河川明澈纯净,让我们感受到了茶峒小镇,乐观、纯朴、清新的乡风民情。至于白塔作为一个意像也象征乡民的淳朴的生活和民族精神。
沈从文还集合人的各种感官,揭示人物的灵魂和潜意识,发现优美的人性。例如在描写翠翠的梦境和潜意识时写翠翠“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,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”,最后摘虎耳草。这除了表里翠翠对爱情的向往和渴求,也让读者看到她清纯的一面。
沈从文更通过对乡土中国的想象,构建自己的理想社会。就如他在《边城》里构建的湘西社会就是他的理想中的社会。在那没有压迫,没有剥削,没有太多悲剧和不幸。此外,人与人之间还互相关心照顾,是一个充满爱的温情的社会理想。
这与他心里的城市,形成了二元对立。城里的资本家不会像顺顺那么乐于助人,而是会压迫和剥削穷人。城里的人与人充满了利害关系,尔虞我诈,相互猜忌,是冷漠的社会。这不是沈从文希望面对的。
沈从文对中国文化的思考在于都市文化堕落,而城乡文化是健全的。他认为,中国被儒家文化治理几千年,成了中华帝国,没活力。汉人没有热情,而且还有缠足这类封建的习俗。他觉得需要的是边地人民,少数民族他们的热情、朴素、他们的道德和生活方式。
例如翠翠和爷爷相依为命,替人渡船却又不占别人便宜。哪怕家里并不富裕却慷慨送烟和茶。这些人不追求物质享受,并没被近现代文明所污染,而是从容、淡然地面对生活。庆祝端午节时划船抓鸭,充满生活气息。
沈从文希望用理想改造现实,通过对乡土社会的淳朴民风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召唤,唤起人们的正直热情的品德,为古老衰败的中华文明注入活力。可以说,有热情和活力的汉人,以及充满温情的社会,才能构成沈从文理想的中国,即是一个乌托邦也是一个桃花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