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一辆新捷运巴士和一辆新加坡国立大学接驳巴士相撞,导致五人受伤,三人被送院治疗。
这起事件发生在今天中午12点10分左右。
当时一辆新捷运95号巴士和川行于国大校园的接驳巴士,在途径肯特岗弯时相撞。
林国豪 刊载于联合早报《交流站》
在互联网普及之前,谈到主流媒体,我们一般会联想到报章、电台和电视这三大媒介。近期,因本地报章发行量数据在审查时出现偏差,而引起全城关注。
《联合早报》日前报道,在媒体关键指标中,发行量、覆盖率和受众人数是三个不同的概念。尤其是后两者,在三大媒介的计算中,都较难得到完全精准的估算,只能凭研究机构通过不同的方程式,并借由采集到的数据,除以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总人口,得到一个估算的数字。
不了解电台或电视受众调查过程的人,或许会以为一个人若同时间打开多个电视台和电台频道,就能为特定频道刺激收视或收听率。但其实并非如此,至少对传统媒体的计算法不是如此。拿电台来说,受委任进行市场研究的机构,一般会在3月至5月或9月至11月进行为期八到10个星期的调查。调查公司在符合资格的受众中,随机对2000到3000人抽样调查。他们可通过电子或手写方式,记录每天24小时的使用习惯。所采集到的资料,过后会被排列开来,得到一个估算的数字。
然而,针对受众人数的调查局限是,它无法有效地反映没有使用这些媒体产品的受众人数,也无法得知他们拒绝使用的原因。
新加坡管理大学去年8月到11月间,对7000多名本地民众进行的调查就显示,超过76%的受访者的家中,大多数人没有收听电台广播的习惯。尽管如此,这些受众的调查还是必要的,因为它能为商家提供基本概念,让他们知道投放广告的钱,能有多少潜在接收者。
撇开数码和新媒体的崛起,其实消费者想要的东西本质不变,就是有趣和能引起共鸣的资讯。不管传播的平台或媒介如何改变,受众想听故事或被娱乐的需求仍存在。
拿电视频道来说,对我而言,一个优质的电视频道是能全天播放多样化的益智和健康娱乐内容。若因市场老龄化,而单一着重在保健或商业内容,自然无法培养新一代的受众,并且会导致他们转向网络或其他渠道来寻找娱乐自己的内容。对受众而言,不一定是要用最花俏的呈现手法,才最吸引人,有时朴实真诚的作品和内容也很动人。媒体从业员也必须意识到,其他国家的趋势,不一定适用在本地。
尽管新媒体和网红时代的降临已是个事实,但主流媒体仍然有传承和维护本土文化的使命。因为资讯泛滥,主流媒体也充当守门员的角色,让国人能信赖这些渠道所发布的信息,在第一时间获取必要和重要的资讯。我相信这也是政府决定资助本地主流媒体的主要原因。
诚实上呈发行量、读者、观众和听众人数是重要的。但对内容多元化和优质性的把关也同等重要。受众也背负同样的责任,对自身文化的认可与支持,或许也是能让本地媒体产业生生不息的关键。
多阅读本地报章、听本地电台、收看本地电视节目,你会发现本地媒体还是有许多内容优质的产品。
国人即日起可用财政预算案计算机,来估算自己和家人在2023财政预算案下所能获得的援助款项。
相关的计算页面是由财政部和政府科技局共同推出。
国人只需输入出生年份、可估税收入、房产信息就可知道自己直至2027年预计能获得的各种援助配套。网址是 http://go.gov.sg/supportforyoucalculator。